不要再把B2B服務的企業(yè)用戶當成不懂網絡的白癡

hbr.org 36氪 2017-04-05 10:07:39

簡單來說,B2B企業(yè)在建立用戶社區(qū)時有三個必備的招數:給予名譽、廣泛的話題討論以及開放式集成。

編者按:本文選自《哈佛商業(yè)評論》,由Alessandro Di Fiore與Simon Schneider共同完成。其中,Alessandro Di Fiore是歐洲戰(zhàn)略創(chuàng)新中心(European Centre for Strategic Innovation,簡稱ECSI)的創(chuàng)始人兼首席執(zhí)行官;Simon Schneider的身份是“白色標簽”問答平臺ZYNCD的首席執(zhí)行官。

當電腦突然出了一點故障,估計你通常會在幾分鐘內做出抉擇——鉆進一個相同品牌的電腦用戶論壇。實際上,B2C(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銷售模式)一類的公司以及許多其他企業(yè)早已認識到,解決客戶的一系列問題與爭議得依靠數字網絡的力量。

就像跨國食品公司Danone前首席運營官Bernard Hours說的那樣:“在網上,品牌只能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,去傾聽并回答所有人的所有問題?!?/p>

然而,在B2B的世界里,體驗卻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兒。企業(yè)們一直不愿意對自己的客戶網絡敞開心扉,而且總是傾向于依賴傳統(tǒng)方式與自己的客戶及潛在客戶們接洽。如果你廠子里的水泥攪拌車出了毛病,擺在你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:閱讀使用說明書或者是給銷售代表打電話。

但是,如今的B2B客戶們就是一部智能手機——深深植根于社交媒體,并且知識儲備豐富,如同受到過良好的教育。

不信?這里有一連串數據供你參考:

92%的B2B買家在決定下單前會在網上進行深度產品考察。(數據來自IT咨詢公司Accenture)

97%的專業(yè)買家非常相信UGC,比如“同行間的評價”及“社區(qū)討論做出的評價”。

他們認為這些內容比公司本身的描述更加可信。(數據來自B2B同業(yè)審查平臺Keyln)

不幸的是,沒有多少B2B企業(yè)為了應對這一現(xiàn)狀來“討好”用戶網絡,即使有,也只是抄襲B2C企業(yè)的成功案例。然而這根本不是什么好方法。

舉個例子,歐洲一家大型包裝公司想與自己1萬多名企業(yè)用戶建立更加高效且緊密的聯(lián)系。他們已經與10%的大客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,要知道這已經相當成功了,因為這10%的客戶創(chuàng)造了公司90%的收益。這1000名用戶被分配給不同的客戶經理后,公司的銷售人員處理他們的問題非常及時且親自回復。

但是,公司對剩下9000名用戶問題的處理方法卻并不高效,僅僅依賴于官網頁面最下端的FAQs(常見問題解答)部分;特別忙的銷售人員甚至會經常忽略這些客戶的電話。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公司創(chuàng)建了一個自助式客戶社區(qū)。由于該企業(yè)已經是CRM軟件管理提供商Salesforce的注冊用戶,它就通過Salesforce的“社區(qū)云”建立了自己的平臺。

結果就是,這次做法是一個徹底的失敗案例:沒有一個用戶愿意加入,在過了不長時間后,公司就把社區(qū)關了。這并不是說明Salesforce沒有提供標準的社區(qū)配置,比如FAQs、方便用戶討論的平臺以及與公司網頁的集成設置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:這套系統(tǒng)并不是用戶自愿建立的。

而公司真正應該做的是什么?通過我們對一系列B2B網絡平臺成功案例的研究,通常有三個要素一定是必備的:名聲、廣泛的話題以及開放式集成。

1、 人人都希望得到“名聲”,你必須利用這一點

真正能激發(fā)專業(yè)人士參與一個網絡活動或在線社區(qū)的,是在于這次參與能否讓他們的名聲變大,或傳播得更廣。

2、企業(yè)社區(qū)的討論話題不局限于自家產品

在設置社區(qū)的討論話題時,B2B企業(yè)的選擇應該超出自己的實際產品范圍,盡可能廣泛并具有包容性。

3、聯(lián)合整個圈子,采用“開放式集成”策略

存活更久的B2B網絡平臺永遠都不是一個人“戰(zhàn)斗”,而是選擇與其它網絡進行開放式對話及整合。

就像所有消費者一樣,B2B用戶更喜歡在買前就調查好公司的產品與服務,通過網絡互動來解決一些技術型難題。而遺憾的是,B2B供應商并沒有意識到,這些方面的疏漏正在把自己的潛在用戶推向競爭對手的懷抱中。要知道,勇敢地跳入網絡應用大潮中,不僅是為了提供更好的用戶服務體驗,而是幫自己留住那些更加挑剔的新生代買家。

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